因势而聚 因时而生

2025金诺·亚太国际宠物产业展览会
JNNOC AS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PET INDUSTRY EXPO
动态正文
垂头丧气的成年人,正在拯救不温不火的宠物行业
2025-08-15

当“养宠”成为成年人的“精神刚需”

 在年轻人吐槽“消费降级”的当下,宠物医院的挂号费却水涨船高,宠物烘焙店的定制蛋糕需要提前一周预约——这群自称“996社畜”的成年人,正把工资的一部分,换成猫粮狗粮和宠物玩具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,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15%,而其中80%的消费来自25-40岁的“空巢青年”与“丁克家庭”。

 这场景像极了玩具行业的逆袭:当生育率低迷让婴幼儿市场增长乏力,宠物经济却踩着“情绪价值”的风口起飞。就像泡泡玛特把公仔卖给“300个月大的宝宝”,如今的宠物品牌正在把猫主子、狗主子包装成“治愈系伙伴”——某宠物智能喂食器品牌在广告里打出“加班到凌晨,总有一双猫眼等你回家”,精准戳中了独居青年的软肋。

 宠物行业的“成人化革命”:从“养动物”到“养情感”

 • 产品逻辑的颠覆:

传统宠物食品主打“营养配方”,如今却流行“宠物鲜食定制”。某品牌推出的“猫咪生日宴套餐”包含三文鱼慕斯、鸡胸肉蛋糕,客单价超500元,购买者多为晒朋友圈的年轻白领。这和乐高推出“成人积木”如出一辙——不是刚需,而是“情感仪式感”。

更夸张的是宠物殡葬服务:北京一家宠物殡仪馆提供骨灰水晶摆件、纪念相册,甚至定制“宠物天堂”VR追思空间,单笔消费可达上万元。就像Jellycat把毛绒玩具变成“情绪寄托”,宠物行业正在把“养宠”变成一场成年人的自我治愈。

• 消费场景的扩张:

疫情期间,宠物智能设备(如远程逗猫器、自动猫砂盆)销量暴涨300%;如今,宠物咖啡馆、宠物健身房、宠物旅拍等新业态层出不穷。某宠物摄影工作室推出“宠物婚纱写真”,让主人和猫狗穿着亲子装拍照,客群中60%是无孩夫妻。这和乐高通过“综艺营销”破圈一样,宠物行业正用“陪伴感”重构消费场景。

为什么成年人纷纷成为“铲屎官”? 

• 生育率低迷下的“情感转移”:

2024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1.09,婴幼儿奶粉销量连续三年下滑,而宠物主粮市场却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就像纸尿裤品牌转向“老年人市场”,宠物行业接住了成年人无处安放的“养育欲”。某宠物用品店老板感叹:“现在来买猫粮的顾客,很多会说‘自己没孩子,把猫当女儿养’。”

 • 情绪价值的“廉价替代”:

成年人的社交成本越来越高:约朋友吃饭要凑时间,谈恋爱要应付彩礼,而养一只猫每月花费几百元,却能在回家时得到无条件的“蹭腿”回应。这种“低成本高回报”的情感交互,和“花200元买游戏能玩一个月”的逻辑相同。某互联网公司员工说:“被老板骂哭时,只有狗会叼来拖鞋,这比男朋友靠谱多了。”

 当宠物成为“情绪货币”:商业机会与理性边界

 宠物行业的爆火,本质是“情感商品化”的缩影。就像泡泡玛特用盲盒制造“惊喜感”,宠物品牌正在用“毛孩子”的人设收割情绪溢价:一款号称“防抑郁”的宠物智能项圈售价899元,成本不足百元;某“宠物心理咨询师”线上问诊一次收费300元,服务内容不过是“教主人如何和猫说话”。

 但和玩具消费一样,成年人需要警惕“情绪消费陷阱”。当宠物殡葬费超过一个月房租,当为宠物买保险的支出高于自己的医保,我们或许该思考:究竟是宠物治愈了我们,还是我们在借宠物填补孤独?就像视频里说的:“花再多钱买情绪价值,也抵不过钱包被榨干的空虚。”

结语:宠物经济的尽头,是成年人的“情感刚需”

 从玩具到宠物,消费市场的逆袭从来不是偶然。当社会压力让成年人退回“心理幼态”,能提供稳定情感价值的事物,就会成为新的消费风口。未来,随着“空巢青年”和“银发族”增多,宠物行业或许会像乐高一样,从“小众爱好”变成“大众刚需”——但在此之前,先问问自己:买那袋800元的进口猫粮时,究竟是为了毛孩子,还是为了治愈那个垂头丧气的自己?


返回列表